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斯坦贝克生态观及其写作

论斯坦贝克生态观及其写作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斯坦贝克是上世纪一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朴素生态观,多次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对于自然的“魅”的力量的敬畏,以及生命循环论的观点。他在作品中提出了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人性堕落、战争、物质崇拜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割裂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引导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恶果、提出解决办法。从朴素的田园思想到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的思考,斯坦贝克的生态意识写作从传统的“生态意义写作”向“生态写作”过渡,其作品对于现代社会具有警示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斯坦贝克;生态观;人与自然
引言:

【引言】1974 年,约瑟 夫·米 克 提 出 的“文 学 生 态学”[1]概念把文学纳入了生态批评的对象行列中。文学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一部分文学作品的兴起。“生态写作”这一概念从上世纪90 年代起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多种以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等不同题材探讨人与动物、人与居住环境、政治与环境、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作品不断涌现。这种作家有意识地进入生态环境的创作,关注环境污染,对人类自身行为进行反思的文学形式,也就是我们当前所称的“生态写作”。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一类作品的创作焦点。然而,并不是所有与自然相关的作品都能被称为生态写作。在中西文学史上,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也许涉及自然,关注自然,但并不具备生态写作所必备的“生态忧患意识“。如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歌,西方文学史上的“超验主义文学”等,虽以自然为主要的创作对象,但它们主要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亲近,从自然中体味情趣,并无意于生态忧患意识”[2],这一类只能称之为“生态意义的写作”。但是,我们仍然有第三类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生态环保意识,但不以生态忧患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不是作家创作的根本目的。这类作品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为“带有生态意识的写作”。这也是“生态意义写作”向“生态写作”的过渡阶段。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名著作品也是数不胜数。老子的“自然无为”,孟子的“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孔子的“天命论”等中国古代哲学的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无数中国人,也作为无价的知识瑰宝流传到海外,成为了东方哲学的典型代表。而在西方文学史上,如卢梭的“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爱默生的“令人快乐的力量不在于自然的魔力,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探讨的经典警句也比比皆是。

作者:
潘晓燕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外国学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