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是导师制的实施模式之一,是高校育人机制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模式[1,2]。导师制源于 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由威廉·威克姆于 1379 年创建[2]; 牛津大学的导师制以“世界上最为有效的教育关系”而备受世人赞誉[3]。导师制随后被全球众多高校效仿,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院校也实行着各具特色的大学生导师制[2]。在我国,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曾在20 世纪30 年代进行过大学生导师制的尝试[2,3]。但长期以来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教育,本科生主要实行班主任制或辅导员制[4,5]。新时期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试点,始于 2002 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学改革,随后逐渐在一些有影响的高校得以试行,乃至地方普通高校也开始有意引进与实施[6]。随后,四川大学[7]、浙江大学[8]、湖南农业大学[9]和重庆理工大学[10]等高校尝试实施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不同高校的校情不同,因此效仿的难度较大。东华理工大学在 2007 和 2008 级本科生中也曾尝试实行了导师制,但作为教学型普通高校,师生比相对较低,各学院发展也很不平衡,加上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致使全面实施的难度很大,未能奏效,只是流于形式。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有着相对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科研基础,具备了实行科研导师制的条件。因此本文以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科研导师制的研究现状、实施意义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本科生‘1 + 3’科研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思路。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