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质量成本作为工程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工程质量水平与质量改进成效的重要经济指标[1]。因此,质量成本管理,对保证工程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成本的定义最早是由美国的菲根鲍姆( Feigenbuam)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他主张把质量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与产品不合格所造成的厂内损失和厂外损失一起加以考虑,并将质量成本的概念运用于实践。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普遍重视[2]。此后,朱兰( Juran) 提出了“矿中黄金”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矿中黄金”的开采,使投入的资金得到补偿并取得可观的回报。即通过将控制成本与损失成本结合起来研究,寻求两者之间的理想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种优化的质量成本结构。到20 世纪 80 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提出把质量成本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产品的寿命周期。1979 年,我国引进了质量成本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吸收、试点,于1986 年6 月颁布。1987 年4 月,正式实施了国家标准GB6583. 1 -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并对质量成本下了明确的定义: 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维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国家技术监督局于 1990 年 8 月全面质量成本讨论会上规定质量成本的内涵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水平上所需的费用,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在特殊情况下,还需增加外部质量保证成本。随后,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顾平和宁宣熙( 2005) 在分析了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以成功企业质量管理的业绩为事实依据,对传统的质量成本曲线进行了修正,得出了最理想 的 质 量 水 平 是 零 缺 陷 这 一 结 论[3]。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