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学习分类的新框架探索——基于析义的学习与基于析疑的学习

学习分类的新框架探索——基于析义的学习与基于析疑的学习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通常情况下,将学习划分为分析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两类,两者都属于自主学习的不同方式,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可能是绝对被动的,同时探索的过程也是离不开分析的。因此,本文重新对学习进行划分,将学习划分为基于析义的学习与基于析疑的学习,并建构了新学习分类的框架模型,进一步探究了各类学习过程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析义; 析疑; 接受; 拒斥; 遗传性学习; 变异性学习
引言:

【引言】通常认为,学习可以划分为分析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两大类。分析性学习是指导学生以类比或模拟科学分析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其核心以“析义”为主;而探索性学习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其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目的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文认为,关于学习的上述认识及其分类有可商榷与修正之处。首先,两者都是自主学习的不同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可能是绝对被动的,任何一个人的学习都处于以被动 -主动为极端状态的连续统一体中的某一点上; 其次,探索是离不开分析的,故将学习分类为分析性的学习与探索性的学习,并非清晰而且精准恰当的。杨文杰指出探索性学习需要以接受性学习为基础,才能进行更高层面的全新学习[1]; 金白杨认为,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只有将接受性学习视为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并有机的应用于文检课的教学实践中,才能使文检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 邓永财认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需要加以分析的学习[3]; 雷震、张殷全等提出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的深化和继承,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4]。杨文健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是对立统一的,他也认为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两者不可替代,接受性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这两种方式在贯穿于人们学习过程中[5]。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考察一下无论哪个学科的发展,都可以发现,某个学术概念的首创者的概念界定通常都会由本人修正、完善甚至扬弃,或者被他人修正、完善甚至革命。例如,微积分中的极限概念[6],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7],惠更斯的光的波动概念[8],牛顿的时空概念[9],欧几里得的平行线公设[10]等。基于以上文献分析,学习不仅是分析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之分,在分析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之间关系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然而针对学习划分深入探索方面却鲜有研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开拓的空间。本文认为关键是接受还是拒斥所学习的知识,这才是学习类型划分的根基性标准,故本文将学习划分为基于析义的接受或遗传性学习与基于析疑的拒斥或变异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有相通之处,但也存在本质性差异,二者并不存在高下之分,各有其适宜存在并发挥有效作用的时空( 或称之为生境、情境、场合、域限、领域、沙龙乃至咖啡屋等) 。

作者:
赵国杰;杨东旭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