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古代骑像俑的文化价值研究

古代骑像俑的文化价值研究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 要】骑像俑是指把人物骑马、骑骆驼的景象做成泥胎,烧制成陶俑。目前,关于研究陶俑的论述很多,但是把陶俑中的骑像俑单独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文章却很少。文章通过对骑像俑研究表明,这种文化形态开始于战国,兴盛于唐代,直至元代以后逐渐衰落。古代骑像俑文化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环境的改变所造成的。对于骑像俑的研究,探讨了这类文化背后的社会习俗与风貌,为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陶俑; 骑像俑; 乘骑文化
引言:

【引言】在中国出土的各种历史文物中,陶俑雕塑是一支璀璨的艺术之花。陶俑通俗地说就是泥在火中烧成的人。[1]它取材广泛,内涵丰富,造型生动,是古代雕塑大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珍品。陶俑对于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让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料。上至商周秦汉,下至唐宋元明,这些陶俑无不各个灵动,令人叹为观止。古代雕塑师们在生活和创造中有着丰富的经验,用勤劳智慧的手把雕塑刻画得形态逼真、生动活泼,俨然古代生活的再现。在陶俑中骑像俑占有着众多的数量,体现了骑像俑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古代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多种生活状态下的产物。纵观历史长河中的骑像俑文化,除了人是主题以外,马也是关键的主体。中国古代在征战、运输、耕作、狩猎、出行以及娱乐等方面都离不开马匹,马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孝经说》记载: “房为龙马。”龙马就是传说中的骏马,晋郭璞《马赞》记述: “马出明精,祖自天驷。”[2]天驷是指天上代表马的星宿,由此可知,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综观历史长河中的乘骑俑像,有几个特殊的阶段,由初期到兴盛到衰落,由粗矿恢弘到小巧典雅,历史在延续,其风格也在随之变迁。

作者:
朝鸿;陆春莉
作者单位:
1. 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天津300072; 2. 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兰州 730030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