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关系研究—基于45 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撑关系研究—基于45 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通过对45 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的问卷调查,试图探讨以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平台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只要善用学科建设平台,加强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分显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最新成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政治学术性,就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培育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引言:

【引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使党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意义重大。相比其他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政治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其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全球化使得青年学生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上呈现出诸多新的变化,遇到许多新的思想困惑和认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2]。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却一定程度上远离生活、远离实际、远离学生,缺乏强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此,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平台搭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互为支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地培育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
曾祥明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100083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