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对我国新农村广场设计的思考

对我国新农村广场设计的思考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为了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在诸多大型村落建起了新农村广场。新农村广场与传统农村“广场”在功能、定位、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差别,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从设计视角上,对新农村广场的建设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的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广场;定位;文化传承;乡土
引言:

【引言】广场一词最早在古希腊(公元前800 年至公元前146 年)使用,被称为“Agora”。1964 年第5 版《简明牛津词典》中说“agora”源出希腊语,原意一是market place(市场)the place of assembly(聚会的场所)。“agora”指城市中的一片开敞空地,常用于聚会、举行活动[1]。在我国,“广场”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78 年―139 年)的《西京赋》中:“临逈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戯”[2],这里的“广场”也是指广阔的场地。然而,据考古发现,我国具有“广场”形态空间的场域,6 000—7 000 年前的母系氏族仰韶文化的临潼姜寨原始村落的布局里就有了类似的空间,由五组居住建筑物围合着一个圆形态的广场。同时期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聚落广场”[3]。可见,我国“广场”形态最早出现在农村村落中,但各地对“广场”的叫法也各有不同。有的称之为“禾场”、“晒场”、“院坝”等,也有称为广场的,如侗族的鼓楼广场、天津的天后宫广场。

作者:
刘芹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4;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北京 100029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