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江苏省大饥荒研究(上)—从“非正常死亡”说起

江苏省大饥荒研究(上)—从“非正常死亡”说起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江苏省的“大饥荒”,是全国“大饥荒”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由于缺粮和饥饿而导致的“非正常死亡”,在1958年冬天开始发生,接着大规模蔓延,直到1961年上半年基本停止,其中,1959到1961年的三年特别严重。酿成江苏省大饥荒的根本原因,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而其根本原因,则来源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极“左”思想、路线、政策的恶劣作用。中共江苏省委虽然无法抵制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全局形势,但是省委班子的内部团结、稳健务实作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的态度,对大饥荒危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相反,部分县委负责人的极“左”浮夸和相当广泛的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则是造成严重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是江苏和安徽、河南、四川等问题特别严重省份的一个显著区别。
【关键词】大饥荒;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江苏省;中国当代史研究
引言:

【引言】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引起的大饥荒,是当代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其中,在大饥荒所引起的人口大量非正常死亡问题上,还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它们是当代学者对历史和后人的一份交代,是非常值得尊重的。大饥荒期间究竟饿死了多少人,这是大饥荒研究绕不过去的问题。因此,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上的所有调查、考证、核实、讨论,都是有益的,也是学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一点,我们不应当有任何的怀疑。不过,这些关于死亡人口的数字的讨论,自然也存在一些计量学方法本身带给历史叙事的缺陷。对某些历史问题,从数字上进行考证核算,是提高史学研究精确性的需要,也是坚持历史学的真实性原则的需要。但是,计量研究在提高了精确性的同时,也常常会削弱对历史事物的过程、面貌、原因、特点、性质的描述,使数字化概念反而导致读者在理解事实方面发生困难。这不是作者的问题,也不是数字的问题,而是历史书写当中的三种叙述方式,即文字叙述、数字叙述、图像叙述存在差异的结果。在大饥荒导致的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问题上,我们所面临的史料有四种,即各级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含人口统计数据的新修地方志资料、记载大饥荒时期各级党政部门政务活动的档案资料、回忆录资料。它们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全面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印证实际,纠正舛误;第二,客观叙述大饥荒发生发展的过程,使这段历史具体地再现出来。它不仅仅是一堆数字,而且是一段浸透着血泪的社会人群的生活经历。

作者:
李良玉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