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转型时期衍生出来的一个“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户籍在农村.就业在城市”的特殊群体。与城市居民就业比较,农民工更倾向于流向非正式就业⋯。并呈现出非稳定性特征,一旦受到经济环境波动的冲击,就容易被迫重新回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成为政府就业安置政策关注的重点。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失业规模同时扩张的双重压力下.“以创业带动就业”开辟了农民工就业转移的一条内生道路[2]。根据有关测算。一个农民工创业成功.将有效解决5至6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引。就业乘数效应明显。就业乘数原理是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发表的论文《国内投资与失业的关系》中提出的,揭示的是由增加投资直接、间接引起的总就业增量与该项投资直接引起的就业增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投资对就业增加具有乘数效应,即就业创造效应。“就业创造”与一般的“就业人数”是两个不同概念,就业人数仅仅表达经济社会(或者企业)某一时点从业人员数量,这是一个静态的存量概念,不能反映就业岗位的变化[4]。基于此,从投资视角考察农民工创业的就业创造效应表现在:一方面。农民工创业投资宏观上促进了消费基金向生产基金转化。在通常的“打工经济”中,农民工赚取的收入多用于日常消费和改善生活条件等消费性支出。这不仅不能增加就业机会。反而会因为消费支出形成的压力强化打工意愿,增加就业需求。如果将打工收入用于创业。就会使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增加投资.形成就业创造。另一方面,农民工创业对缓解其就业压力具有双重促进作用。在“打工经济”中.农民工是就业安置的对象,需要社会为之提供就业机会。如果部分农民工从打工队伍中撤出转向创业,就会在减少就业岗位需求的同时。为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正如蔡畴所说,创业作为一种促进就业的手段。不仅产生一对一的就业效果,而且以一定的乘数创造大于一的就业机会[引。我们把农民工创业导致对就业岗位需求减少和就业岗位供给增加.称为农民工创业的就业创造,就业创造能力的大小,称为就业创造效应。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