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唐代文学中西北边疆的“塞”及其夷夏之辨

唐代文学中西北边疆的“塞”及其夷夏之辨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地理是中国古代区分夷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自先秦以来人们习惯以特定的地理区域来认识夷夏。唐代依然延续了先秦的传统,一方面以文化为核心来区分夷夏,另一方面不断变化的地理疆界也成了唐人感知夷夏文化重要的标准。在唐代的诗歌中,一些重要的"塞"成了时人感知夷夏文化的典型意象。西北边疆的一些地理文化之"塞"也常常成了文学书写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唐代文学家对西北之"塞"的地理文化感知,欲探讨唐人观念世界中的"塞"以及夷夏之辨。
【关键词】 边塞; 陇山; 关山; 夷夏;
【基金】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3YJC751051)
引言:

【引言】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这当然与中国自古以来众多部族错综杂居的现实密切相关。可以说,自有了以中原为地理核心的华夏,也就有了夷狄。先秦古籍中常常将蛮夷戎狄与华夏对举,至少说明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有了一套区别夷夏的标准。《尚书·禹贡》已经将疆域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1],其中要服和荒服为夷狄所居之地。这种以五服制划分疆界的原则,绝非是实际夷夏地理关系的体现,而更多的则是以中原文化为本位理想的疆域构想。其实,从整个世界的疆域来看,任何地方都可以作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但是人们在实际的认识中总是惯于以本族文化为本位来建构地理形势。《左传》中关于夷夏关系的讨论颇多,但尚无明确的地理意识来区别夷夏,而是以“礼”为核心来区分夷夏①。以较为明确的地理方位意识区分夷夏则大致是从战国开始的,大约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的《礼记》已经明确以“东、南、西、北”四方位配以“夷、蛮、狄、戎”[2]。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关于夷夏的辨别主要是从文化与地理两个方面着手的。无疑这种观念对先秦以后的夷夏观念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作者:
田峰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