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现代文学史上,以鲁迅的《故乡》为肇始和摹本,出现了一类以漂泊在外的游子还乡为线索,以游子的视角叙说故乡的人事变迁,或以游子的新的价值观念对故乡进行价值审视的小说,因其典型的还乡结构和游子视角的运用,人们将之称为“还乡小说”。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乡土叙事中,故乡是自由野性的精神代表,以此达到与现代性文明对抗的目的,此类还乡叙事更带有精神原乡的意味; 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作家们的“还乡小说”则将故乡作为国民性话语的对象,虽然其间不乏乡愁的因素,但在其叙事中,乡愁是被遮蔽的存在。这类“还乡小说”与西方的“还乡小说”、中国传统的还乡叙事都有极大的差异。西方文学中不乏还乡模式的叙事,《奥德修记》就是以还乡为主线的故事,但以此为滥觞,西方叙事中的还乡更类似于“成长”,是英雄化的生命意志的呈现,比如《俄狄浦斯王》; 中国传统还乡叙事则是以“落叶归根”、“衣锦还乡”为母题,也不同于京派文人的“精神还乡”追求。鲁迅的“还乡小说”是以还乡者的所见所感为主要内容,通过陌生化的方式,呈现老中国愚昧、麻木和奴化的精神面貌,“小说中所体现的现实与传统、新知与旧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1]表达了作者的现代性焦虑。它们因其内部错位的时间、空间的对照,以及对于民族存亡的焦虑性表达而显出异质性。在鲁迅的小说系统里,典型的“还乡小说”为《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以主人公“我”的还乡为线索,形成了自我与故乡、生存与死亡、个人与历史等不同关系交织的小说群,并建构出了鲁迅对于故乡、国民、历史与自我的话语。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