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57-1961年高校“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设置得失分析

1957-1961年高校“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设置得失分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1957—1961年设置的"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是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进程的一段插曲。透视"社会主义教育"课开设的历史过程,不难发现,要吸取的教训远多于可借鉴的经验。本文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开设背景和经过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设置的得失。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社会主义教育课; 特点; 得失;
【基金】 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西方的渗透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2sx-D2117820
引言:

【引言】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和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1]91,新中国成立伊始,高校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从最初的“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简史”到1953 年的“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从1957 年起,为适应政治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高校以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取代了原先的四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直到1961 年,才恢复开设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社会主义教育”课是新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进程的一段插曲,历时4 年之久,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梳理其教学经过,分析其教学特点,揭示其成败得失,对于推进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科学化,提高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
莫岳云;何珍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