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主题之解读

让法律成为一种信仰—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主题之解读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视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目的是要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乏的并非行之有效的法律,也并非优秀的法律从业人员;我们真正缺乏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对法律而言真诚的信仰。因此,让法律成为公民的信仰,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然而,何谓法律信仰?法律如何能被人信仰?法治国家中的公民究竟应当如何信仰法律?这些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本文围绕这些与法律信仰有关的中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法律信仰; 信任法律; 祛魅; 法治;
引言:

【引言】何谓法律信仰? 我国法学界一直以来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法律信仰是“根源于人类对人性和社会生活的科学分析和理性选择,进而形成对社会法现象的信任感和依归感,以及对法的现象的神圣感情和愿意为法而献身的崇高境界。”[1]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 disenchantment)的社会,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主要源于西方社会的宗教改革和资本主义的兴起。[2]在罗尔斯看来,道德和信仰的碎片化在现代自由民主的社会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3]信仰的分歧与冲突使社会存在的思想基础发生了严重分裂,这使得信仰再也不能像在传统社会里那样具有不证自明性和优先性,如此便造成了现代社会深刻的内在冲突。自由平等主义使现代社会的各种信仰都丧失了神圣性和优先性,试图从本源上建立某种共识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任何理性的社会秩序的存在却必然要以某种信仰共识作为前提。于是最理想的途径就是通过某种正当程序来实现共识。这样的共识并非是建立在某种本体上的信仰,而是对某种程序或者规则的信仰。在业已世俗化和理性化的社会里,这种信仰就是法律信仰。[4]自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一书的中译版问世以来,关于法律信仰的研究曾在学术界引发了热烈的探讨。积极肯定法律必须被信仰的代表性观点是,法治的精神意蕴是信仰法律[5],只有培养起这种虔诚的法律信仰,中国的法治才有可能实现。赞同者认为,现代社会法律信仰的形成对法制现代化意义重大,既是法制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法制现代化的观念基础。

作者:
涂缦缦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