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人类认识中的自我中心主义惯性地认为自我优于他者,进而把自我审视下一切有别于我的对象视为客体,形成“主- 客体”结构思维。这种思考模式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中还是可以的,但是在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交流中,会把他者当成是需要迎合我者的客体,表现出一种“自我中心论”倾向,显然不符合“沟通”“交流”“交往”“交际”的要求。随着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的空前发展和融合,单向的主体性模式也逐渐被后现代哲学中的间性思维所代替。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工具,也脱离了以往无法正视“他者”的“翻译科学论”和不能关注现实状况的漫无边际的空想“翻译艺术论”,开始迈向关注他我两者互相交流、互动、沟通、对话、互补、共建彼此的“间性”思维新天地。本文从后现代哲学间性角度,审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各个时期印度文化“他者”的凸显及对翻译的影响,以期对以后的翻译有所启示。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