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社会语言学家陈原[1]先生指出: “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凡是社会制度出现了新的东西,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概念、新工具,总之,这新的东西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在我国,新词语的研究主要以汉语新词语为主,集中对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构词特征和发展趋势、理据性等语言本体的研究,如《20 世纪中期以来汉英新词语的来源及其语义认知机制》[2]认为: 汉英新词语的产生途径来自新外来语的吸收、旧词语的复活、旧词语的新义新用和方言词语的吸收。孔筱燕、杨廷君[3]对英汉网络新词语进行了探究,并且认为网络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亦是汉英新词语产生的重要途径。还有些学者对汉英新词语理据性进行了研究,如从英汉新词语看语言理据观》[4],该文探讨了新词语产生的认知理据,认为很多新词语是转喻和隐喻两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词语的理据与词的性质和词的语义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认为汉英的理据性更强。王进[5]认为词汇的理据性应包括语音理据、语义理据、形态理据及文字理据。他详细地分析了英汉网络新词语的生成规则及形态理据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英汉两种语言构词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