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翻译规范与寒山诗的英译—以斯奈德和赤松的译本为例

翻译规范与寒山诗的英译—以斯奈德和赤松的译本为例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寒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诗人,其在本土被边缘化的诗歌经过译介的一番洗礼,在目的语文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本文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角度探讨和分析翻译规范在源本选择、翻译策略的设定和翻译方法的使用三个方面对斯奈德与赤松英译寒山诗的影响。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斯奈德采用向目的语规范靠近的翻译策略,将寒山形象、诗中佛教意象及典故等进行归化处理。赤松则更倾向于源语规范的翻译策略,力图忠实地再现源语文本信息,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出寒山清新自然的诗风。
【关键词】 翻译规范; 寒山诗; 斯奈德; 赤松;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3BWW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3YJA752013)
引言:

【引言】在美国伯克利地区有一处名为“诗歌道”的诗歌文物建筑,斯奈德译的寒山诗和威特·宾纳翻译的李白诗,与杰克·伦敦、罗伯特·海耶斯等名家的作品一起位列其中。寒山外表放荡不羁,衣着褴褛不整,但其思想境界极为高深。其诗带有宗教气息,借世俗杂事抒佛教看法与禅宗主张。然则诗如其人,寒山诗不拘泥于主流,打破古诗历来语言优雅凝练的传统,采用民间白话语言,故而一直未被正统文人所接受。北宋时期,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背景上相近,寒山诗在一衣带水的邻国获得了故国不曾享有的名声,并在因缘际会下进入到英语世界。1954年,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在美国《相遇》杂志上发表了他翻译的27 首寒山诗,开创了英语国家研究和翻译寒山诗歌的先河。1958 年,加里·斯奈德翻译的24 首寒山诗在《常春藤评论》上发表,被英语世界公认为寒山诗歌中最具影响力、最为广大众接受的译本。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伯顿·华生通过日语转译,于1962 年发表了译著《唐代诗人寒山的100 首诗》。此外,1983 年,民间译者赤松的《寒山诗歌集》问世,“这是英语世界的第一个寒山诗全译本,因而在寒山诗的翻译和研究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1]。寒山及其诗歌在美国广为流传,赢得了在源语文化中望尘莫及的成功。究其原因,除了“当时的社会对寒山诗歌有一种精神上的渴求并且在寒山诗歌的译作中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2],更在于各大译家精准的翻译。本文结合斯奈德和赤松的两个寒山诗译本,深入分析翻译规范对源语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设定和翻译方法的使用三个方面的影响。

作者:
蒋林;潘雯辰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