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晚清民初的诗歌创作,福建后来居上,号称最盛。闽东自然条件和交通设施比较差,经济发展比较迟缓,文化事业整体上仍比较落后。清乾隆年间黄任重建福州西湖宛在堂,附增诗龛,祀明代林鸿以下十诗人,渐渐具有文昌阁的性质,道光时增至14 人,同治时增至17 人,民国四年、六年分别至32 人、42 人。末次为民国十年闽派诗人翘楚、《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剧增至270 人,年代上延及唐。而福宁仅福安一人,宁德二人( 未含祖籍寿宁之福清人叶向高) [1],三人皆陈衍手补入[2]。这里涉及取舍的标准,但终归反映出即使在闽人眼中,福宁也是很落后的。当然,这不等于说福宁的诗人、诗作和诗事就毫无足观。实际上,到了清、民之交,文化普及和士人交往范围皆远胜前代,此地的诗歌创作活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本文试以闽东最偏远的寿宁县林栋为例,稍窥一斑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