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隋代的文学活动及文人别集的流存情况

隋代的文学活动及文人别集的流存情况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隋代出现了宴饮赋诗、应制酬唱、编纂总集类书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对文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这一短暂的王朝留下了相对丰富的作品。隋文人著述甚丰,然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严重。梳理史志、总集等相关资料,可以考察隋文人别集的流传保存情况。
【关键词】 隋代; 文学活动; 别集;
引言:

【引言】公元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立国之后,他励精图治,除旧布新,开皇年间出现了“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1]的治世局面,为南北民族与文化融合提供了契机。杨坚本人虽“不悦诗书”,但对文学的发展也颇为关注,对有声望的文人很推重,尤其是对由北朝入隋的文人如薛道衡、李德林等非常赏识。由南朝入隋的文人虽多居闲职,也基本有着平稳的生活状态。这些由南北朝过渡而来的文人,积极投入到新朝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中,隋代前期文学的创作局面由此打开。开皇前期,文帝发起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文体改革活动。这次文学活动史料记载极少,现存隋代文人著作中也仅有李谔的《上书正文体》[2]一文对此次文体改革的宗旨、内容、效果做了记述。据李谔此文可知,为“屏黜轻浮,遏止华伪”,文帝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甚至不惜动用行政处罚的手段加以干预,旨在为文坛树立重实用、尚教化的创作观念。这次文体改革活动对扭转齐、梁以来的浮华文风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忽视了文学的艺术特质,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作者:
于英丽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