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且专列《货殖列传》一篇,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记载,还在相关篇目中阐发了对于发展“农工商虞”各业的精辟见解。《史记》及司马迁的成就超迈前人,惠及后世,显然仅从“史家”的角度对其给予评价似并不全面。《史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实际上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关于自然社会和经济技术的思想,研究和探索我国古代煤炭矿业发展的历史,对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矿产资源开发的记述及关于积极开发矿产资源以强国富民的经济技术观点的阐述十分可贵,其文化与思想基础有二:其一,天地观。这是司马迁《史记》的思想文化基础。天地观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首先就要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或自然界。司马迁在《五帝本纪》开篇的《太史公自序》中就指出:“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尊序,各成法度”。在《天官书》中,司马迁认为,“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曷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附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人类要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不可违背。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评论阴阳家学说时指出:“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尽管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前科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但司马迁“法天则地”的思想也有着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要取法天地,就要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煤炭作为自然资源,其开发利用也应当遵循这一思想。“法天则地”就是中国整个煤炭开发利用的过程包括经济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反映。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