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身体活动与意义形成

身体活动与意义形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对身体思维的哲学探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竟话题。从实践意义看,我的身体不仅是我的意志的载体、我的运动机能的寓所、我作用于世界的工具,还伴随着我的全部感知、评价活动。我的全部感受、反应等意向活动都是通过身体发挥作用的。探讨身体哲学,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尤有借鉴价值。它可以与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无人身的理性"、强调实践的直接感性特征相互印证。如同感觉是身体的感觉,意识也是身体的意识。身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形成主体际的交往场域。主体交往首先是身体的互动,身体互动构成礼仪。主体际形成特定的礼仪文化模式。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就是培养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人、他事的意义沟通能力。礼乐文化强化了意义的社会功能。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对人身的关怀、尊重上面。
【关键词】 身体感性; 意义形成; 礼与身体场; 身体互动;
引言:

【引言】意义是人类在改造世界过程中与对象发生的价值关系。意义意味着外部世界融入主体的活动领域,世界由于主体活动而具有了特定意义,成为意义的世界。主体活动外无意义世界可言,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理性为自然立法”所体现的思想合理性也在此。马克思早年提出劳动的直接感性意义,包含了身体哲学的基本内涵。而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的意向直观思路,最后发展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这是西方意识哲学到身体哲学的漫长回归。从身体现象学,我们可以对意义的原始发生进行细微考察。其实,人类有意识、有目标的自觉活动之前,作为生理之身和物质环境之间已经有了漫长的物质、能量交换。这是意义的原始形成阶段。是身体首先在生理层次上通过品尝、移动、嗅闻和环境形成原始生存意义。但只有实践的身体才最终整合了所有这些感性活动,形成对生存至关紧要的意义关系。即使是意义的思想阶段也是建立在浓厚的身体感觉语境中,各种思想意识通过符号传达的意义只是放大、凝聚、升华了身体的语境体验而已。

作者:
张晓虎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