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华侨日报》(1921— 1995)是香港一份历史悠久的报刊, 创立过不少副刊。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副刊, 先后有《儿童周刊》、《儿童天地》与《青草地》, 其中以《儿童周刊》(1947— 1994, 下称《儿周》)最为长寿, 前后48年。战后, 左翼文人再度来港, 组织南方文化宣传队, 渗入传播机构并展开活动, 《儿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创刊。《儿周》创刊不到1 月, 主编许穉人即透过(同“通过”, 下同)征文比赛吸纳读者, 引导组织“儿童周刊读者会”(下称“读者会” ), 透过多元化的文艺活动培养干部, 积极推动华南文艺运动所倡议的普及路线。《儿周》既以儿童为读者对象, 作品蕴含不少内涵各异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发表在《儿周》(1947 ~1949)的作品为研究对象, 探讨作者所建构的儿童形象, 并藉读者投稿、笔者与读者会成员的访谈, 旁证这些形象的内涵与意义。一、宣传阵地:战后的香港战后, 香港人口迅速回复战前的60 万。[ 1] 到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 大批人口涌入香港, 并急增至160万。[ 2]战后的香港百业待兴, 人口的激增益令居民生活更为艰难, 当中以物价、居住条件与劳工谋生最为艰难。[ 3] 正因香港经济元气未复, 再加上劳资冲突, 中共较容易在工人阶级与教育界展开宣传势力及组织。[ 4] ①然而, 战后中共所以在香港开展工作, 原因有二:一是国内活动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排挤与压制;[ 5 -6] ②二是当时香港没有新华通讯社的办事机构, 也没有中共报刊传播主张与建国方略。因此,在1945至1949年间, 香港成为左派最后、也是唯一的宣传阵地。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