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昆明学院学报 > 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对《马桥词典》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昆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显然具有汉语“地方性知识”价值和文化研究的意义。该书在对马桥社会生活的参与观察的基础之上, 以语词的形式为一个村寨建构历史, 并对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马桥词典》以文学人类学的概念工具和理论体系来诠释, 其中所描述的社会事实和文化现象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社区的社会文化变迁, 具有明显的民族志价值。
【关键词】马桥词典;文学人类学;韩少功;马桥人;马桥历史
引言:

【前言】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2期的《小说界》, 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用115个片段式的词条组合, 罗织出一个又一个关于马桥人的语言、风俗、价值、文化的故事。《小说界》的编者在序言中曾这样写道:为一个村寨编辑出版一本词典, 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尝试。如果我们承认, 认识人类总是从具体的人或者具体的人群开始,如果我们明白, 任何特定的人生总会有特定的语言表现, 那么这样一本字典就不是没有意义的。当我们用人类学视野来审视韩少功笔下的“马桥”, 就会发现“马桥”具有丰富的人类学意蕴。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主要是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延展开的学术走向;二是对汉民族经典文学作品的人类学阐释的学术走向。后者以叶舒宪先生为代表, 其学术代表作有《英雄与太阳——— 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中国神话哲学》、《高唐神女与维纳斯》等, 主要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学发展的“泛文化”趋向之下, 对其中的文学艺术文本符号进行解读, 去审视人类文化存在的多元形态及阐释方式,成为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取向。从文学的角度来看, 《马桥词典》这种特殊的形式, 其作为新时期以来的小说文体的革新行为, 具有某种实验色彩, 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副教授张颐武将《马桥词典》与塞尔维亚作家米洛拉德· 帕维奇(MiloradPavic)的《哈扎尔词典:一部十万个词语的辞典小说》做比较之后认为, 韩少功的著作在结构上无甚新意, 不过步人后尘而已, 这一争论甚至引发了一场震荡文坛的“马桥风波”或“马桥事件”。[ 1] 但不能否认的是,韩少功通过“词语”所建构起来的关于马桥的地方性知识, 却非信手拈来, 而是经过了人类学上所强调的扎实的“田野工作”, 并展开了“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阐释, 因此《马桥词典》可谓一部有人类学特征的文学作品。

作者:
王馨曼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南昆明650091)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