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村经济的近代转型是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以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卜凯为代表的“技术学派” 和以马克思主义者陈翰笙为代表的“分配学派” ①就对中国农村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 并为国共两党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时至今日, “三农问题” 仍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近代以来农业的发展历程。江南是我国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处于太湖流域核心的苏、锡、常地区更是现代化的前沿地带。本文选取近代江南的经济中心———无锡, 以陈翰笙对无锡农村的调查和满铁在荣巷三村的调查以及其它相关调查为主要依据, 对近代江南农家经济结构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剖析, 以期修正对转型过程中的江南乡村经济的认识。一近代无锡位居苏南京沪铁路的中枢, 南临太湖, 北近长江, 中贯运河,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自古以来就是“物华天宝” 之地, “乃为天然适于农业之区”[ 1] 126 , 是中外闻名的鱼米、桑蚕之乡。无锡的粮食种植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乾隆时期, 这里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稻米集散地, “ 每年江苏、浙江两省在锡采办之漕米, 约在300 万石左右, 益以消费各地所需, 总计当时无锡米市之集中数, 常年在七八百万石之间。”[ 2] 64 清朝中充分发展。蚕桑是无锡农村的主要副业, 植桑养蚕从清后期在无锡各乡蔓延以来, 就成为许多农家的经营要项。19 世纪80 年代, 无锡“丝茧价格高于其他一切农作物, 鲜茧每担(司马秤, 合121斤) 常在30 -60 元之间, 折合白米6 -10 石,所以当时有`养好花蚕发洋财' 之说。”[ 4] 11 到1913 年, 据“ 《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 无锡农业总户数142 134 户, 养蚕户142 005 户,占99 %。桑园占耕地面积的20 %, 家家栽桑,户户养蚕。”[ 5] 12 整个近代, 无锡的蚕桑业为“江苏全省之冠”[ 6] 33006 , 在乡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后, 农业商品化的发展出现了更为普遍迅速的条件。“大约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积累的增加, 以无锡为中心的, 北接江阴、靖江, 南连苏州, 东至常熟, 西到宜兴、金坛的经济区域已经逐步形成了。”[ 7] 106 这对业已分化的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米、布、蚕丝作为关乎民生日用的基本生活资料, 成为大宗贸易的商品, 米、布、丝三大码头远近闻名, 土布经营方式由以花换布逐渐变为布商向农民放贷原料,收回成本, 农民则获取工资。1895 年杨氏业勤纱厂的创建揭开了无锡纺织业近代化的序幕, 并迎来了20 世纪初十多年发展的黄金时期, 20 年代以后, 随着洋布的倾销, 逐渐排挤了土布的市场空间。手工副业衰落的趋势明显, 陈翰笙的调查表明:“早已衰落的有织布、摇袜、织网花和做花边。这些副业在1929 年前后最为兴盛, 抗战爆发前就相继衰落或停歇了。”[ 8] 25 扎黄钱、织黄麻布和绩麻线等业也难以为继。手工业的无利可图和机器生产的替代终于使无锡农村一些传统手工业消泯于无形。蚕桑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通过市场来运转。19 世纪70 年代后期机械缫丝厂在上海等地的陆续兴建, 扩大了蚕茧的需求量, 专门收购鲜茧焙烘干茧的茧行应运而生, 1887 年在洛社镇出现了无锡第一家茧行———仁倡茧行, 到1910 年发展到140 家。1904 年创办了无锡第一家缫丝厂———裕昌丝厂, 1929 年发展到50 家, 蚕农自养自缫的土丝生产的历史走到了尽头, 土丝集散,逐步让位于蚕茧。丝市变成蚕茧市场了。借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东风, 无锡成为华东地区的原茧集散地。据1933 年的调查: “苏省丝产, 甲于全国, 而无锡尤为苏省最盛之育茧制丝区域, 每年产销总值, 计有二、三千万元之巨。”[ 9] 37 一方面是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家庭手工业的日益衰落乃至消失, 另一方面是蚕桑业在农家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锡乡村经济的近代转型就这样在副业领域悄悄展开了, 吴柏均将其解释为“养蚕业对家庭棉纺织业的替代”[ 10] 25 , 棉纺织业和蚕桑业的此消彼长最终使后者成为近代无锡农家最重要的家庭副业。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