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道学与王阳明诗歌的心路历程

道学与王阳明诗歌的心路历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 Soc.Sc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王阳明诗歌随其学术的三变,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归越及赴谪诗,气格高豁雄豪,体现了他求道的坚韧与执着。伴随着心学体系的建立,他的龙场与滁阳诗境界高远,精微渊穆。在赣及南征思田时期,既是他建功立业之时,也是他心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尽脱红尘之气,沉郁老成,光明俊伟。三个阶段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一个道学家的心路历程。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诗、说理诗,都是他道学情怀的艺术表现,既有道学之玄奥,兼有诗家之本色。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重点项目(2009sk072zd);
关键词:王阳明; 道学; 诗歌; 心路历程;
引言: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家, 也是开有明一代学术新风气的人物。他本不以诗人著名, 学界也不太关注他的诗歌, 但他存诗六百首, 成就非常之高。四库馆臣评价他:“为文博大昌达, 诗亦秀逸有致, 不独事功可称, 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 。[ 1] 2311清人黄中评价阳明诗“如梧凤之音” ,并赞叹说:“宋艺祖生于夹马营, 异香满室, 阳明之诗所谓异香者乎?”[ 2] 即如对心学很反感的清代程朱派学者李光地, 对王阳明的诗也不禁另眼相看: “他才高, 信笔写来, 便有唐人风韵。”“阳明诗, 某少时略皆成诵。”[ 3] 卷三十可知, 王阳明不仅在思想史上震烁一时, 在诗学史上也应该有其一席之地。仅以“秀逸有致” 、“唐人风韵”并不能说明阳明诗的个性问题。因为此类风格的作家在诗歌史上太多了。因此解读阳明诗, 必须别寻蹊径, 才能凸显其诗人中有血有肉的“这一个” 。王阳明是道学家, 他的诗歌是他道学情怀的形象化, 或许从道学的角度切入, 才能真正理解阳明诗歌的内涵与特质。这里用“道学” 而不是用“心学” 来解读阳明诗, 是因为道学这个概念大, 可涵盖理学、心学等儒家心性之学。王阳明学凡三变① 。他的心学体系是在他37 岁时(正德四年)龙场悟道时才开始构建, 至正德十六年5 0岁时才正式揭橥“ 致良知” 之教, 标志着他心学体系的最后成熟。他37 岁之前, 虽然还不算是心学家, 但曾遍读宋儒之书, 久有成圣贤之志, 因此成为心学家之前的王阳明, 尽管修养方法不是心学式的, 但思想境界已很有道学家气象, 这在他早期的诗歌中已体现出来。王阳明诗歌创作伴随着他的求道、见道过程也相应三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弘治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至正德三年赴谪至贵州龙场驿为第一阶段(1502 -1508)。其诗集即从归越诗35 首开始。这一阶段是他心学建立之前的诗作, 总体风格为清新高豁。第二阶段是在龙场及滁阳、南都时期(1508 -1516), 这是他建构心学体系之时, 其诗风格呈现精深渊穆的特色。第三阶段是在赣州及南征思恩、田州时期(1516-1528), 这是他以“致良知” 总结自己学术时期, 这一阶段的诗作风格气势沉雄, 光明俊伟。我们以三个阶段为序, 结合王阳明的道学思想变迁过程以及人生经历, 对阳明诗歌的心路历程及生命个性做出解读。

作者:
武道房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