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转型期文学译介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

转型期文学译介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新小说》和《译林》的个案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dition o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清末和改革开放时期是小说翻译的重要转型时期。《新小说》(1902—1906)和《译林》(1979—1989)分别作为两个时期的代表性期刊,在翻译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展现特殊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微观生态,揭示两者差异的根本原因,对两者在源语国选择、译介类型、译入文体和译介策略四个方面所表露的文化选择意向和翻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正确评价两个时期文学翻译的功绩和缺陷,丰富中国的文学翻译史,同时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和以后文学翻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740071);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课题;
关键词:《新小说》; 《译林》; 译介; 模式;
引言:

清末和改革开放时期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清末是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的开端,外国文学被源源不断地引入中国,尤其是小说更是由原来的次等身份一跃上升到头等地位。对该时期文学翻译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孔慧怡、谢世坚、章艳等。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中国又迎来了一次新的翻译高潮。改革开放后,已有的文学作品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外国文学作品再次被大量引进。对该时期的文学翻译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姜秋霞、孙会军、孙致礼、杨爱莲、孙会军等。尽管对两个时期的文学翻译研究较多,但研究者往往针对一个时期进行探讨,对两者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很少。“凡一时代的文学风气发生新旧嬗变之际,首先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往往是一两家期刊”[1]。据此,笔者拟对清末的代表性期刊《新小说》和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本外国文学期刊《译林》进行个案分析与探究。之所以选择这两种期刊主要是因为两者是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都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通过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探究两者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

作者:
滕梅;焦艳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