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型社区”研究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处于城市与农村连续体之间的城中村逐步转变为兼具城乡双重特性的"过渡型社区"。城乡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是这一类社区在城乡一体化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过渡型社区"管理需要解决好以下关键环节,即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组织构建、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型社区经济的管理转型以及社区管理与基层政府行政的对接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过渡型社区; 城中村; 社区管理;
引言: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城市与郊区农村的一体化是最初的实践场域。城中村一般处于城市的内部或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区域位置,因而成为城乡一体化的前沿地带。自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一些城市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与进展。城中村的成功改造,正在逐步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社区形态,即介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连续体之间的、既不同于城中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的、兼具城乡双重特性的新型社区。在我国社区理论研究中,根据社区的地域分类方法,一般将社区分为三种类型,即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1]( P41) 这种经过城中村改造而形成的社区,似乎很难精确地归于其中任何一种类型。这种社区形态脱离了传统的乡村归属,虽然还可以称之为城中村,却已经没有村庄的实体存在。在很多城市中把城中村改造后形成的社区归为城市社区,但是其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近年来我国学者关于城中村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城中村改造后而形成的这种社区类型还缺乏理论概括与研究。广州学者蓝宇蕴在对广州的城中村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曾经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 城中村是由“村”向“城”转型的一座“土桥”,她把这种社区类型称为“都市村社型共同体”[2],这一概念虽然表达了这一类社区的双重特性,但还没有对它进行明确的社区类型划分。笔者认为,将这种“后城中村”阶段的社区称为“过渡型社区”更为恰当一些。① 作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区类型,“过渡型社区”处于城乡连续体中间地带,既不断增加着现代城市性,又保留了乡村社区的传统精华,同时具备了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社会特性,这是“过渡型社区”能够独立存在并获得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从社区构成的四要素来分析,城中村改造后形成的过渡型社区已经具有了完整的社区体系和独有的社区特征。从社区的地域要素来看,过渡型社区的外在景观形态已经与城市基本融合,不仅已经在城市区划之内,从居住方式和社区配套设施上已经基本上与城市一样。虽然有些城中村改造得还不是很彻底,在社区的角落中还残存着破败的村庄痕迹,但从整体社区外观来看,已经初步与城市景观相协调。从社区的人口要素来看,过渡型社区的人口一般经过农转非都已成为非农业人口,从事各种非农工作。虽然失去了土地,但大部分居民能够在社区内找到合适的职业。从社区的组织结构要素来看,“过渡型社区”具有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组织结构,但由于其村庄管理的渊源,“过渡型社区”的管理系统具有完全不同于城市社区的结构与功能。这一类社区大多都有自己较为雄厚的集体经济组织,能够有力支撑起作为城市社区所应有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也是决定其社区特性的关键要素。从社区文化要素来看,这一类社区也正处于从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转型之中,由于文化变迁的滞后性,这一类社区仍然保留着很多村落文化的特性,社区认同的主体仍然是原住村民,对于外来人口仍保持着较大的封闭性。“过渡型社区”是随城中村成功改造而出现的新型社区形态,原有的社区负面形象得到根本改观,因此被作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初步成果。虽然已经具备了很多城市社区特质,但“过渡型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还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封闭性,仍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从其近期发展态势来看,也难以很快与城市社区同化。

作者:
周晨虹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