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山东,自古以来鲁地尚儒,齐地崇道,佛教传入中土后,难以浸润齐鲁之腹地,只能在鲁文化与齐文化的边缘处立足。而齐鲁文化的交界处便是济南,于是这里便成为佛教的福地洞天,并出现了名刹、古寺、佛塔、佛山。佛教定制规定,修建寺庙要在远离尘世的山中。这种精心选址,利于割断尘缘,与尘无染,然后成道。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前秦皇始元年( 351) ,僧朗来到济南,相中千佛山这处风水宝地,遂定居于此,与达摩东来,一苇渡江,见嵩山秀丽,遂居而悟惮,慧理至杭,见飞来峰挺拔秀丽,颇似印度灵鹫峰,乃筑室而居,同理。关于此事,《魏书·释老志》也有记载: “有沙门僧朗,与其徒隐于泰山之琨尔谷。帝遣使致书,以缯、素、旃罽、银钵为礼。今犹号曰朗公谷焉。”在禅宗世俗信仰体系中,既有深奥的宗教哲学义理,也有通俗形象的对佛、菩萨崇拜信仰的造像内容。如果说前者是以独特的思辨方式来论证现实世界的虚幻不实,充满痛苦,劝解人们追求至高圆满的精神境界,接受对应的修行方法与处世态度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以殿堂像设、石窟造像的形式向世人宣传在现实世界之上存在着神通广大、威力无穷的佛、菩萨与极乐世界,并告诫人们通过求拜佛、菩萨可以摆脱苦难,获取福祥。这两者实际上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1]( P86 - 89) 而千佛山兴国禅寺的建筑布局、殿堂像设与千佛崖石窟寺弥勒、弥陀造像,正是后者世俗信仰的具体体现。兴国禅寺旧名千佛寺,又名千祓寺,为千佛山禅宗世俗信仰的主体建筑。创建于隋开皇年间。杨坚代周后,到处兴建佛寺,表达自己感恩之情,除政治原因外,其个人原因不可忽视。西魏大统七年( 541) 六月十三日其母吕苦桃生杨坚于冯翊般若寺。传言杨坚诞生,有尼名智仙者护持之,故早信佛法。“因少时得尼智仙之养育,及即帝位,每谓群臣日: 我兴由佛法。命史臣王劭为尼作传。其潜龙所经四十五州,皆同为大兴国寺。”[2]( 《舍利感应记》P1 - 2) 可见这时期天下寺院多以“兴国”命名。此外,其母亲是济南历城人,为了纪念母亲,杨坚在济南地区大兴佛事。传说杨坚做了皇帝后,曾感梦找到了自己的外家,后果然在济南找到了自己的舅舅等亲戚。由此我们推断,济南兴国寺即是隋初兴佛高潮的产物,也是杨坚报恩故乡的体现。到唐贞观年间扩建,成为千佛山首刹。但隋兴国寺还不是禅宗寺院,至少到了唐中期以后才有这个称谓。宋时,兴国禅寺又加扩建。宋末明初,因连年战乱,禅寺“殿堂蓁芜,无存一砖一瓦”。明成化四年( 1468) ,由居士苏贤捐资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及僧堂、库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内重塑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四大天王等像。清嘉庆到咸丰年间增修,又增建了观音殿等建筑。现存禅寺为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处禅宗寺院。禅寺依傍千佛山的走势,虽为东西走向,山门朝西。但禅寺主要建筑营造法则却完全符合禅宗的历史与传统。① 大雄宝殿在禅寺院东,坐东朝西,雄伟壮观。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供奉着世尊释迦牟尼塑像,两侧菩萨、罗汉侍立,左右侧分别为: 普贤、文殊菩萨和阿难、迦叶等十大弟子。释迦牟尼像背后,南无观世音菩萨像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宝殿北侧,殿中央佛龛内供世尊如来坐像。玉佛西侧佛龛内供奉地藏王菩萨。菩萨殿在大雄宝殿南侧,中央佛龛内供观世音菩萨,左右两侧分别为地藏菩萨、千手观音菩萨。禅寺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内弥勒佛像迎山门结跏趺坐,其背面韦驮菩萨站立。禅寺院西进门两侧钟鼓二楼矗立。北侧架有长廊,与长廊相对的是南侧的千佛崖石窟寺,窟内镌刻多尊隋唐佛像。石窟由西向东,依次为龙泉洞、极乐洞、黔娄洞等。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