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中国医药导报 > 肢体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肢体缺血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China Medical Herald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肢体缺血动物模型是进行缺血损伤机制、血管新生等研究的基础,成功制作一种效果确切、重复性强的肢体缺血模型是保证实验研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暂时和永久缺血两大类肢体缺血动物模型的适用情况、制作方法及评价指标作一简要综述,以期对今后缺血动物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
【关键词】 肢体缺血模型; 适用情况; 制作方法; 评价指标;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72877);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项目编号:ZZ2006039)
引言:

【引言】当前缺血性疾病患者日渐增多,以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DAO)、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SO)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为主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国外资料显示,70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仅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即可达15%~20%。而患病人群范围可覆盖至青壮年,其高发生率和广泛累及率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亟待探索其发生机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建立缺血动物模型是开展缺血性疾病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在体研究,有助于阐明缺血性疾病的病变机制、发展过程,筛选出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药物及方法。近年来,通过建立动物后肢缺血模型进行血管新生、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移植等研究已成为现代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综合国内外研究资料可见,肢体缺血模型适用于急性缺血、慢性持续性缺血、肢体缺血再灌注以及缺血预处理等几方面的研究。因此,如何根据实验目的正确选择肢体缺血模型的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对该模型的缺血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制作出效果确实可靠、稳定性良好的肢体缺血模型显得尤为重要。有学者根据缺血效果将缺血动物模型总结为暂时缺血和永久缺血两大类,本研究现对这两类肢体缺血模型的建立、应用和评价作一总结,以期为该模型的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作者:
陈斌玲;焦雨欢;刘双;高冬;宋军
作者单位: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