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最近几十年来,新的消费方式(the new means of consumption)伴随着全球化遍地开花似地发展起来。常见的专卖店、快餐店、连锁商店、商品目录、大卖场、电子购物中心、折扣店、超市、游乐艇、娱乐场等,深入到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急速地向全球扩展(Ritzer, 2005:6-7)。改革开放之后30 年间,中国社会也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来说最显著的是新的消费场所和消费风尚的出现(Croll,2006:17)。延续“麦当劳化的社会”的思路,瑞泽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虚无之物”。所谓的“虚无之物”通常指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Ritzer, 2004:3)。如同二战后二三十年间在大型超市业已发生的消费转型那样,购物的性质从购物者与店主或摊贩讨价还价,变成了一种无限制的我、无缝隙的消费活动,产品与顾客的关系受到重视,而顾客与店主的互动却被忽略了(爱德华兹,2003:149)。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现今生活世界的消费,被建构为“人性化(humanized)——去人性化(dehumanized)”、“魅力(enchanted)—祛魅(disenchanted)”两极中靠近后者的消极现象(Ritzer, 2004:32-36)。这种理论旨趣延续了新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批判,并在韦伯“理性化的牢笼”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消费和购物因而被展现为一个负面的、意义有限的形象。这一理论取向也与相关的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研究领域业已形成的看法类似:常规的那些购物几乎没什么值得激动的地方,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绝大多数也没有反思性(Miller,1998:2),而本雅明和齐美尔把购物文化看作是具有政治意义上剥削性的现象,是一场在现代性条件下朝着不断增加的无意义性而前进的运动(爱德华兹,2003:141)。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