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青年研究杂志 > 让祛魅的世界再着魅—上海团购网的案例

让祛魅的世界再着魅—上海团购网的案例

青年研究杂志
Youth Studies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近些年,团购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城市购物和消费形式的总体图景。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以年轻白领为主)在网络媒体公司组织下,参加砍价师与供应商的集体砍价活动,获得比一般市场零售更优惠的价格和服务。基于实地研究和问卷调查,本文认为,团购是一种新的消费形式,但其内涵不同于西方消费者社会中流行的、意义消极的"新的消费形式"。赶集、集体砍价活动等显示出消费者参与、多方互动、个性化的特征,重新赋予"祛魅"的消费实践以魅力。团购不同于单位制下的集体主义,也有别于日本和法国的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更多的是在网络传媒等商业公司组织下"多快好省"地满足自身需求的相对弱者。团购中人际合作与信任的形成,对民间组织、公民互助合作、民间自治的积极推动,目前尚不明晰。理解和认识团购需要综合新的"消费的社会形式"的视角。
【关键词】 新的消费形式; 祛魅; 着魅; 团购; 案例研究;
【基金】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
引言:

【引言】最近几十年来,新的消费方式(the new means of consumption)伴随着全球化遍地开花似地发展起来。常见的专卖店、快餐店、连锁商店、商品目录、大卖场、电子购物中心、折扣店、超市、游乐艇、娱乐场等,深入到美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急速地向全球扩展(Ritzer, 2005:6-7)。改革开放之后30 年间,中国社会也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中国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来说最显著的是新的消费场所和消费风尚的出现(Croll,2006:17)。延续“麦当劳化的社会”的思路,瑞泽尔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虚无之物”。所谓的“虚无之物”通常指没有内涵,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由某个中心建构和控制的、比较而言缺乏特定内容的社会形式(Ritzer, 2004:3)。如同二战后二三十年间在大型超市业已发生的消费转型那样,购物的性质从购物者与店主或摊贩讨价还价,变成了一种无限制的我、无缝隙的消费活动,产品与顾客的关系受到重视,而顾客与店主的互动却被忽略了(爱德华兹,2003:149)。在这个理论框架下,现今生活世界的消费,被建构为“人性化(humanized)——去人性化(dehumanized)”、“魅力(enchanted)—祛魅(disenchanted)”两极中靠近后者的消极现象(Ritzer, 2004:32-36)。这种理论旨趣延续了新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文明的批判,并在韦伯“理性化的牢笼”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消费和购物因而被展现为一个负面的、意义有限的形象。这一理论取向也与相关的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研究领域业已形成的看法类似:常规的那些购物几乎没什么值得激动的地方,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绝大多数也没有反思性(Miller,1998:2),而本雅明和齐美尔把购物文化看作是具有政治意义上剥削性的现象,是一场在现代性条件下朝着不断增加的无意义性而前进的运动(爱德华兹,2003:141)。
 

作者:
张敦福
作者单位:
上海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