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人骨的古人口学研究—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

哈民忙哈遗址房址内人骨的古人口学研究—史前灾难成因的法医人类学证据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通过对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人骨死亡年龄的统计与分析,得出该群体的年龄结构框架:房址内人骨的平均死亡年龄为26.8岁,男性平均死亡年龄为34.3岁,女性的平均死亡年龄为30.6岁;群体的死亡高峰期集中在未成年期、壮年期和中年期,无老年期个体;F40与其他房址居民总体平均死亡年龄比较接近(26.2岁<27.7岁),各个年龄段的死亡率上略有差异,F40相对于其他房址,个体死亡年龄上表现出更为集中的分布特点。哈民组与喇家组和庙子沟组的年龄结构比较结果显示,哈民组与庙子沟组有着更相似的年龄构成,从而反映出在这3个史前灾难遗址的成因方面,哈民忙哈遗址与庙子沟遗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即均可能与某种急性传染病(瘟疫)的突然爆发有关。F40人骨堆积应为古代人类有意识将遗骸逐次拖入房内,集中堆放而形成。其他房址鉴于死者狰狞的体态和随身佩戴玉器的证据,房内人骨堆积很可能是个体死后的原始场景。
【关键词】 哈民忙哈遗址; 史前灾难; 古人口学; 法医人类学;
引言:

【引言】古人口学研究对象一般为古代墓地中的人骨,墓地作为保存古人类遗骸的主要遗迹单位,具有延续使用性特征,所以古人口学研究是将几代人骨骼的性别、年龄信息作为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为,假定墓地中的人骨为同一时期、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群人,作为当时出生的一代人的发展状况来对待,将某一时期各年龄阶段的死亡水平,看做是一代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各个年龄阶段水平。此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反映同一考古学文化时期的人口寿命,不能如实反映出同一代人的人口寿命。内蒙古哈民忙哈遗址在房址内发现大量人骨堆积,系因史前突发灾难导致的大批古代人群体死亡。因灾难的突发性,该古代人群体死亡应为短时间内完成的事件,故房址内保存的人骨应是同一时期的遗骸。因此,对哈民遗址人群死亡年龄分布的统计分析,可以为我们直接了解该聚落同时期人群的性别、年龄构成情况,提供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

作者:
朱泓;周亚威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