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

“中国式”邻避运动核心议题探析—基于民意视角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衍生品,特别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邻避运动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已经进入“邻避时代”。基于全国规模的民意调查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国家,我国邻避运动为“议题单一型”,即从民众参与邻避抗争活动的意愿角度而言,邻避设施本身是民众关注的唯一议题,而政府议题包括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度、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环境表现均为非显著性相关因素。相应地,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要规避邻避运动,当务之急是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消除民众的风险顾虑。
【关键词】邻避运动;议题单一论;政府挑战论;环境评估
引言:

【引言】今年五月四日,上海、昆明两地再次爆发环境抗争事件———反对污染性项目在当地上马。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据《2012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伴随着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大量兴建,其垃圾处理厂、核电站等给周围居民带来负外部效应(Negative Externality)的“邻避设施”① 也大量出现。尽管上述邻避设施的选址通常会遵循“最小抵抗路径”(the path of least resistance)② 原则。但是由于民众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并普遍认为“伴随着阶层地位的不平等,邻避设施的修建也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分配逻辑”,③ 所以,抵制邻避设施的抗争行为还是不断出现,这些抗争行为即邻避运动。邻避运动,也称为邻避效应,其主要涵义是:在某一区域内所建立的设施为大部分居民带来利益,但是设施周边居民却承受设施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引发这部分居民的抗争行为。邻避效应的核心理念即民众的邻避情结———“莫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yard)NIMBY④,该概念由OHare⑤ 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并且一度成为美国民众的生活哲学,以至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被《纽约时报》称之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邻避时代”。

作者:
王奎明;钟杨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