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中央财政策略与地方政商关系

中央财政策略与地方政商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Philosophy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再次塑造现代国家机构、集中中央财力的过程。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采取的财政策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现有从历史制度和国家出发的解释都不能系统地回答这个问题。要探讨中央财政策略的变迁,必须要考察中央政府所面对的利益集团力量。在中国,利益集团并非仅仅是社会力量的集合,更是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集合。根据地方商业力量和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性质,可以将其归纳成三类,即层级型政商关系、统合型政商关系和自由型政商关系。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商关系塑造了不同时期中央政府财政策略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商关系;中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引言:

【引言】在现代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已经成为各国组织政治的主要模式。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发展表现得好坏直接决定了该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同时也决定了其政权统治合法性基础。而这些都和国家建设(state building)密切相关。国家建设指的是增加政府的管理、财政和制度能力,从而和社会建设性地互动以有效地实现公共目标。其中,财政能力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列维(Margaret Levi)看来,国家收入的产生过程就是国家的演化史。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有效地征收财政收入,那么国家在提供安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或者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用就极为有限。所以说,“一个国家征收和使用财政资源的能力能比其他单个因素更多地展现一个国家既有的能力。毫无疑问,20世纪以来,国家对财政资源的集中比以往时期更为明显。一方面,由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所以国家对财政收入集中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当战争结束后,国家尝试调节失业和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弱化商业周期的影响,为承受市场风险的民众提供社会福利。所以二战后国家的急剧膨胀成为20世纪非常显著的现象。根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至20世纪末世界各国中央或联邦政府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占全国财政征收的平均比例是81%。

作者:
叶静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