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21 世纪以来,中共中央连续10 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近年来,为解决我国财政农业投入偏低的问题,政府加大了财政支农的力度,其绩效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以往对财政支农绩效关注的重点多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农业生态建设。农业作为一个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多功能产业,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绩效评估同样重要,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均强调了农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综合评价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绩效非常必要。财政支农绩效评估并非易事,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部分文献遵循“规模、结构、效益”的研究思路,探讨了我国财政支农绩效。安广实提出我国财政支农存在投入量少、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1]。部分学者关注于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侯石安指出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目标需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提升农业竞争力方面进行选择,为财政支农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提供了借鉴[2]; 陈明星等通过构建包含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评价标准,探讨了我国财政支持效率[3]。更多学者从不同方面对财政支农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Antle、魏朗、崔元锋等分别用单方程生产函数、固定效应模型和经典DEA 模型测算了财政农业投入各部分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4-6]; 朱晶、Jose 等、林江鹏等分别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脆弱性分析模型( VAM) 和DEA 模型研究了农业公共投资对我国及玻利维亚粮食生产和竞争能力的影响[7-9]; 温涛等、黄小舟等分别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和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了我国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10-11]; 林森等运用超效率DEA 模型对我国省际地区财政支农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两方面的综合绩效进行了测度[12]; 李祥云等采用DEA的二次相对效益模型对财政支农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三方面的贡献程度进行了度量[13]; 王胜将DEA 模型与TOBIT 法结合,从分级视角分析了我国政府财政农业投入在促进粮食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效果[14]。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