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安然事件、帕玛拉特事件以及国内的蓝田股份、银广夏、万福生科等上市公司,通过滥用会计估计的应计盈余管理和构造真实的业务活动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进而操纵利润,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成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保障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的主要措施。为此,2002 年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重点转向了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要求高层管理者应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并定期评价内控的有效性,以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高层管理者成员由于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任期等方面的异质性,使得管理者在内部控制决策中对盈余管理行为持有不同的态度,对是否进行盈余管理以及选择盈余管理方式上也有差异。管理者异质性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究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从根源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对此问题的分析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缘起。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