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引言】古代学者在强调传记真实性的同时,亦对古代传记失真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其中,明代学者方孝孺就此问题作了较为集中的研究与分析,其《晋论》上篇有云:书不可尽信也,而记载之词为尤甚。同时而仕,同堂而语,十人书之,则其事各异。盖闻有详略,辞有工拙,而意之所向,好恶不同,以好恶之私,持不审之论,而其词又不足以发之,能不失其真者鲜矣。况于世之相远或数百年,耳不闻其言,目不睹其事,身不预当时之得失,意揣心构,以补其所不足,而增其所不备; 或有所畏而不敢直书,或有旧恩怨而过为毁誉,或务奇炫博而信传闻之辞,或欲骇人之视听而驾为浮辨。自左氏、司马迁、班固不能免乎此弊,况世之庸史,其能传信而不诬哉? 苟不因人君之贤否以考其政之治乱,因行事之忠诈以定其人之功罪,而欲尽信史之言,则奸邪或幸免而无所惩,豪杰之士咸有遗恨矣。[1]方孝孺所谓的史传失真的原因,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第一,历史人物传记大多为后人所撰,而后人所依据的文献资料来源于前人,而前人在记录时,由于详略、好恶、评价等方面的不同,就同一件事亦会有不同的记载和评论,传记写作所凭借的原始材料就已失真,这就造成了传记文学“能不失其真者鲜矣”的状况。第二,传记作者离传主的时代太远,无法亲眼目睹传主的为人行事,自然就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之处。为此,有些传记作家就凭自己的“意揣心构”来加以补充,这必然会造成传记失真。第三,当归因于传记作者个人品行。或因害怕而不敢直书其事,或出于个人恩怨而有意作假,或为务奇炫博而取材不精,或为追求骇人听闻的效果而多作浮词。第四,与传主有无子孙后代有关。传主的品行再好,如果没有代替他写传做宣传,那么他的善言懿行也就不会得到发扬光大; 反之,即便他是奸雄,如果他有后代,而且这个后代还是有权有势之人,那么他的恶行极有可能会被隐瞒,甚至还会有不少溢美之词。方孝孺的这些论述,都是切中肯綮,言之成理的。而以上四个原因,前三个都与传记作者有关,由此可见,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与传记作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