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论余华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余华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正>余华的小说创作,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描摹了幻觉世界,后一阶段主要描绘了现实世界。其幻觉世界"从叙事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作家想表现的"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
【关键词】 余华小说; 小说写作; 福贵; 人道主义精神; 三观; 活着; 人道主义情怀; 本能欲望; 《活着》; 后期作品;
引言:

【引言】余华的小说创作,以20 世纪90 年代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主要描摹了幻觉世界,后一阶段主要描绘了现实世界。其幻觉世界“从叙事策略上看,比较注重技术性”,作家想表现的“那些人性的暴力、罪恶、丑陋,往往都是用一种强悍的语言去表述,包括设置一些紧张的情节啦,动用一种冷静的叙事话语啦,血腥气很浓,很残酷”; 其现实世界“虽然内涵中还保留了那些东西,像人性的卑微、命运的绝望感之类”,但是作家改用了“一种体恤性很强的语言来表述,有一种很温暖的东西在里面,而且整个叙述也变得非常质朴、简单,好像是一种纯粹的讲故事,完全不同于前期的先锋倾向”( 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220页) 。尽管作家笔下的这两个世界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在笔者看来,二者具有共通性,正如有的评论家对余华所言,“一般人都认为,你的前后期作品,从叙述方式上看,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实际上,我觉得,从思考的本质来看,从你对人的理解来看,还是一致的。”余华自己也认为前后“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 洪治纲《余华评传》,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年,第225 页) 。在我看来,余华前后期作品的共通性就是作品中一脉贯通的那条红线,即蕴含于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
付建舟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