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第七天》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第七天》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正>时隔七年后,余华终于隆重地端出了新作《第七天》。和《兄弟》一样,读者对《第七天》的评价呈两极化趋势,有人吐槽这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也有人力挺《第七天》是余华的新尝试和新超越,不负众望。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些专业读者的看法较为心平气和。文学批评家郜元宝认为,《第七天》
【关键词】 互文性理论; 文学批评家; 文本意义; 《红与黑》; 在细雨中呼喊; 《活着》; 社会新闻; 底层人物; 互文关系; 人道主义关怀;
引言:

【引言】时隔七年后,余华终于隆重地端出了新作《第七天》。和《兄弟》一样,读者对《第七天》的评价呈两极化趋势,有人吐槽这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的小说,也有人力挺《第七天》是余华的新尝试和新超越,不负众望。在众声喧哗之中,一些专业读者的看法较为心平气和。文学批评家郜元宝认为,《第七天》“有新的探索但未能有所超越”,“虽有可读性但总体上显得‘轻’和‘薄’”( 《文汇报》2013 年6 月21 日) 。余华研究专家洪治纲则认为《第七天》“是一部非常有特点、有力度的作品,也是余华试图突破自我的一次积极尝试”( 《时代周报》2013年6 月27 日) 。

作者:
张彬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