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社会服务走向赋权还是去权?—赋权视角下对两类劳工服务组织的比较研究

社会服务走向赋权还是去权?—赋权视角下对两类劳工服务组织的比较研究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面向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服务已经成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领域。本文借助赋权理论视角,对两类劳工服务——草根劳工组织与社会工作组织的服务进行了对比性的分析。本文通过对两类组织的起源、理念、活动形式等方面比较发现:草根劳工组织更倾向于使用赋权手法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和意识,并且鼓励集体性的社会行动,从而推动该群体状况的改善;而社工类组织则更多扮演着功能主义式的修补者角色。对劳动权益问题的回避与对工人家庭生活服务的侧重,体现了社工组织对现有结构的维护作用。围绕赋权视角与追求社会公正的社工价值观,本文尝试探讨这两类组织扮演不同角色背后的动力机制,并且对目前社工组织的劳工服务实践提出反思与批判。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当社会工作不再被视为一种专业的商品或者国家的延伸机器时,社会工作才可能回归人本主义的关怀,回归激进主义的社会行动,推动社会朝着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 赋权视角; 农民工; 社会组织; 社会工作;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研究”(12&ZD007)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12AZD027)
引言:

【引言】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拨浪潮。第一拨浪潮是民间社会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NGO)的蓬勃发展,始于1995 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尽管绝大多数NGO 是公益性质,为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做出了巨大贡献,但NGO 作为相对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又或受到境外基金会的资助,合法身份难以保证,其生存状况往往取决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一些维权类的NGO 更被政府视为可能引发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受到严密的管控。随着对国际经验中的柔性管理和新管理主义的借鉴,政府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来代替对外来NGO 的需求①,这就形成了第二拨以社会工作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发展浪潮。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发展通过一系列中央级政策文件②的发布获得国家的认定,并且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下获得飞跃式的发展。两拨社会组织的发展浪潮暗示了这样一种逻辑:与其让独立性较强且不好操控的NGO 日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公共领域,不如通过国家行政力量扶植专业的社会工作组织,通过合作治理的方式对其实行管控。借鉴新管理主义的经验,政府将社会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形式对外招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以及一系列标准化、科层化的管理方式,对“承包”该商品的各种社会组织进行管控。在此背景下,我国社会组织的构成类型在很大程度上被重组。有关数据显示,自2011 年开始,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迅速增长,其中以社会服务类的民办非企业和社会团体增长最为迅速③,这些新注册的社会服务类组织多为(类)社会工作机构。另一方面,以工商注册方式从事公益活动多年的NGO 在尝试转变注册身份,登记社会组织时却屡遭障碍;④在深圳,数家从事劳工服务的NGO还遭遇了“集体被迫搬迁”。⑤NGO 的生存空间岌岌可危。

作者:
许怡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