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性别表演视域下“蛇蝎美人”的“堕落”

性别表演视域下“蛇蝎美人”的“堕落”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与新黑色电影《本能》中的“蛇蝎美人”在人物塑造与视觉呈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前者中,“蛇蝎美人”是作为象征秩序的颠覆力量而存在,而随着后现代媒体性话语的泛滥,新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则成为“物化”的、男性凝视下的性表演者,进而被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同化,失去了原有的颠覆力量。
【关键词】《双重赔偿》;《本能》;黑色电影;“蛇蝎美人”;身份建构
引言:

【引言】在传统的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就是一个绝对他者的身份,是社会关系的符号。而以“性别表演”理论蜚声国际学界的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对男女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认为包括性别身份在内的一切身份都是表演。在巴特勒看来,文化意义上可理解的主体是以规范为基准的话语体系的产物[1]12。在《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Bodies That Matter:on the Discursive Limitsof “Sex”)中,巴特勒对社会规范进行了进一步阐释。她指出,“规范之所以成为规范,是因为它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身体的日常社会性仪式得以实现、重新理想化并重新确立”[2]48。此外,规范掌握着可理解性,只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才可以出现在社会范畴之中,而不被规范容许的行为和行动则是不可识别的,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43。巴特勒也指出,规范并非无懈可击,因而身份建构就是个体与社会规范不断协商的动态过程。

作者:
张强
作者单位:
(1.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127;2.达拉斯德州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德克萨斯州达拉斯75060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