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坤德与政教:《诗经·葛覃》大义发微

坤德与政教:《诗经·葛覃》大义发微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从《易经》坤卦之德来看,《葛覃》作为《诗经》的第二篇,这个位置有特殊的重要性。无论把《葛覃》解释为已嫁还是未嫁时之事,葛藤都是女性能合二姓之好的征象。在贯穿《诗经》的葛藤意象中,《葛覃》篇集中体现了坤德大义。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来,《葛覃》的坤德实际上构成了封建宗法制的隐含背景。相比之下,现代政治仍然未能摆脱西方形而上学的同质性传统。
【关键词】《诗经》; 《易经》; 《葛覃》; 坤德; 政教
引言:

【引言】《葛覃》是诗三百中第一篇以植物为题的诗,与首篇《关雎》形成有趣的映照。《关雎》以动物为题,由一种水鸟“雎鸠”写到一种水草“荇菜”; 《葛覃》则以山谷中的葛藤为题,写到灌木上的黄鸟。前者由动而静,后者自静而动。动而静者干也,静而动者坤也。《诗》之开篇有《关雎》、《葛覃》,犹《易》之有干、坤也。《坤》“牝马地类”而能“行地无疆”,正如葛之静植而能延展( 覃) 之象。葛覃之“覃”,《毛传》以为“覃,延也”,或以“覃”为“藤”之转”①,亦无非藤蔓延展之象。这个象对于《诗》来说非常重要。诗之为风,正在于能风男女( 句法同“风马牛”) ; 风之为教,正在于能讽君臣( 风者,讽也) 。诗风所咏多为风情之事,风教所喻多为政治得失。所谓比类起兴、言及此而志在于彼,都不乏葛覃延施②之象[1]36,[2]17,[3]20。《葛覃》诗旨,《毛序》以为“《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1]鲁诗说则以为“《葛覃》,恐其失时”,以为未嫁时之诗也。两说虽有已嫁、未嫁之不同,而于葛覃延施之象,则未尝不取类似的涵义。无论解为已嫁而归宁父母,还是未嫁而急时待嫁,女人都是婚姻“合两姓之好”的关键。已嫁而归宁父母,是在夫家而念及娘家; 未嫁而急时待嫁,是在娘家望及未来的夫家。女人的生命注定是在两姓之间的“延施”( 婚姻) 、两代人之间的“延施”( 生育) 。而这,不就是“道”的基本隐喻?

作者:
柯小刚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92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