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网站地图
 
 
首页 >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君子之道的仁义抱负与文教起点——试论介于质教与文教之间的儒家诗教

君子之道的仁义抱负与文教起点——试论介于质教与文教之间的儒家诗教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
查看全文
摘要:
【摘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成就文质彬彬君子品格的文教道路,介于文教与质教之间的诗教,既是言语之教,也是性情之教,是涵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品格的关键环节。朱子对诗教之"兴"的解释偏重诗教的性情、道德效用,是从质教的角度解释"兴",而汉儒则关注诗教的言语、政教意义,偏重文教。从"兴"的本义看,诗教的兴是一种起而承负的势态,具有兴发仁心襄成礼乐的内在方向,学诗之兴指向"仁以为己任"的弘大抱负,又涵括"引譬连类"的言语方式,方不失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宗旨。
【关键词】 君子; 文质; 仁; 诗兴;
引言:

【引言】中国的博雅教育,其本土源头是孔子开启的教化传统。孔子教学因材施教、发挥学生性之所长、纠补学生性之所偏,也有通贯的教育理想———造就君子。据《论语》记载,孔子对何谓君子有多种多样的教诲,基本上都指向德性成就。那么,何为君子的质,何为君子的文? 大要言之,仁义是君子之质,礼乐是君子之文。子曰: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论语·卫灵公》) 礼乐为君子之文,可考之于孔子的原话。《论语·宪问》载: “子路问成人。子曰: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此处“成人”指才德完全之人,与孔子“君子不器”的教诲相近,“君子”与“成人”异名同指,也可见君子的“成德”并非仅仅是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而是来自内在性情的成长,这一成长需要礼乐之文,最终的实现就是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就是以仁义为质,以礼乐为文。因此,从教化的角度讲,儒家的君子之道可分为质教和文教两层,二者兼备,才能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即是文教; 忠- 信,即是质教; 行,则是君子之质的彰显,让文得以充实的实行。

作者:
李旭
作者单位: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友情链接:万方数据库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