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师质量既是教育质量的组成部分, 是学校质量的要件之一, 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的主体, 学校品牌取决于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名师传扬着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名师赢名校。同时, 教育质量的落点与结点是学生质量, 而学生质量———学生成长成才成人, 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的质量,名师出高徒。鉴于教师素质观之缺失, 本文提出以教师质量观超越教师素质观, 并就教师质量的意义、内容及行动作一探讨。
一、超越教师素质观
素质一词, 本是生理学术语, 又名遗传素质, 《辞海》释为“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概念泛化后, 素质一词又指人以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 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性。素质表现为个体品质的内在状态, 具有个体性特征。教师素质则是指教师特有的品质状态, 它不仅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而且还具有专业化的特征。教师素质只是部分体现了教师职业要求。因此, 以教师素质观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导理念有其先天不足。教师素质观之于教师要求的缺失为:(1)要求全面, 标准高, 但过于理想化。教师素质包括德、才、学、能、体及心理等各个方面, 从言到行, 从内心到外表, 从理性到非理性。这种高标准的要求, 未免太理想化, 使不少中小学教师感到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 (2) 要求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 、“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等等, 这种要求过于抽象, 具体操作起来困难较大;(3)要求过于泛化, 没有突出教师特色。教师素质除了“教育科学” 方面的素质较有特色外, 其他方面的素质似乎适用于各行各业。教师的素质应有与其他行业相区别的要求;(4) 要求过于笼统, 缺乏层次性。教师素质, 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 又有知识技能方面的, 既有身体方面的, 也有心理方面的。这些素质依次排列, 无主次之分, 使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5)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教师, 目前还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1] 而且, 教师素质观只注重教师品质的个性化、内蕴性, 至于其外化、外展如何, 则不在话下, 所以往往注重教师的学科专业化, 而疏于教职的专业化(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艺、教师专业道德, 尤其是后两者);单纯强调教师的实体品质(通常所谓的教师素质), 而疏忽其关系品质(诸如教师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生命质量)。要超越这种教师素质观, 就要跳出狭窄的视域, 站在新的高度, 秉持教师质量观。质量, 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教师质量就是教师的一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等)要求的程度。教师的一些特性指的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利益相关者” 主要指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等。教师质量的内容涵盖教师基本素质、关系质量、工作质量与生命质量。树立教师质量观, 首先可以承接教师素质观的“合理内核” , 又超越其局限性。教师质量观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素质观, 而是合理地扬弃后者。也就是说, 教师质量既包含教师的内在特性(教师素质), 又涵盖这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教师工作质量、生命质量);其次, 可以从结构取向过渡到功能取向。一直以来, 学界关于教师素质结构, 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有七素质说、六素质说、四素质说、三结构说、三系统说① , 还有五素质说② , 四维结构说③ , 等等。问题之症结在于以教师素质观剖析教师素质结构, 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素质论素质, 会窄化我们的视域。若跳出素质之界, 立于质量之巅, 运思功能取向(利益相关者取向), 则会别有视界。与其单一地建构与教师匹配的所谓素质, 不如打造与利益相关者匹配的教师质量;再次, 可以细化教师发展指标。就层次而言, 可以有底线、中格与高标等指标, 底线指标是对新手型教师的要求, 是从业者基本的门槛, 中格指标是对熟练型教师的标准, 是基于最近发展区之悬格, 高标是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 是造就教育家的高格。就类型而言, 可以有认知、理解、应用、合作、参与、情意等。就教师关系而言, 也可细化若干指标, 如职业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学生家长关系等。
二、作为国家意志的教师质量观
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 教师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 高质量教师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30 年前邓小平曾经讲到教师的质量与地位问题,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
合格的人才…… , 关键在教师” , 因此要“尊重缺乏可操作性。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 、“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等等, 这种要求过于抽象, 具体操作起来困难较大;(3)要求过于泛化, 没有突出教师特色。教师素质除了“教育科学” 方面的素质较有特色外, 其他方面的素质似乎适用于各行各业。教师的素质应有与其他行业相区别的要求;(4) 要求过于笼统, 缺乏层次性。教师素质, 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 又有知识技能方面的, 既有身体方面的, 也有心理方面的。这些素质依次排列, 无主次之分, 使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5)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教师, 目前还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1] 而且, 教师素质观只注重教师品质的个性化、内蕴性, 至于其外化、外展如何, 则不在话下, 所以往往注重教师的学科专业化, 而疏于教职的专业化(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艺、教师专业道德, 尤其是后两者);单纯强调教师的实体品质(通常所谓的教师素质), 而疏忽其关系品质(诸如教师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生命质量)。要超越这种教师素质观, 就要跳出狭窄的视域, 站在新的高度, 秉持教师质量观。质量, 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教师质量就是教师的一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等)要求的程度。教师的一些特性指的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利益相关者” 主要指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等。教师质量的内容涵盖教师基本素质、关系质量、工作质量与生命质量。树立教师质量观, 首先可以承接教师素质观的“合理内核” , 又超越其局限性。教师质量观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素质观, 而是合理地扬弃后者。也就是说, 教师质量既包含教师的内在特性(教师素质), 又涵盖这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教师工作质量、生命质量);其次, 可以从结构取向过渡到功能取向。一直以来, 学界关于教师素质结构, 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有七素质说、六素质说、四素质说、三结构说、三系统说① , 还有五素质说② , 四维结构说③ , 等等。问题之症结在于以教师素质观剖析教师素质结构, 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素质论素质, 会窄化我们的视域。若跳出素质之界, 立于质量之巅, 运思功能取向(利益相关者取向), 则会别有视界。与其单一地建构与教师匹配的所谓素质, 不如打造与利益相关者匹配的教师质量;再次, 可以细化教师发展指标。就层次而言, 可以有底线、中格与高标等指标, 底线指标是对新手型教师的要求, 是从业者基本的门槛, 中格指标是对熟练型教师的标准, 是基于最近发展区之悬格, 高标是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 是造就教育家的高格。就类型而言, 可以有认知、理解、应用、合作、参与、情意等。就教师关系而言, 也可细化若干指标, 如职业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学生家长关系等。
二、作为国家意志的教师质量观
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 教师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 高质量教师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30 年前邓小平曾经讲到教师的质量与地位问题,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
合格的人才…… , 关键在教师” , 因此要“尊重缺乏可操作性。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 、“有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 、“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等等, 这种要求过于抽象, 具体操作起来困难较大;(3)要求过于泛化, 没有突出教师特色。教师素质除了“教育科学” 方面的素质较有特色外, 其他方面的素质似乎适用于各行各业。教师的素质应有与其他行业相区别的要求;(4) 要求过于笼统, 缺乏层次性。教师素质, 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 又有知识技能方面的, 既有身体方面的, 也有心理方面的。这些素质依次排列, 无主次之分, 使教师有无所适从之感;(5)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如何评价教师, 目前还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评价体系。[ 1] 而且, 教师素质观只注重教师品质的个性化、内蕴性, 至于其外化、外展如何, 则不在话下, 所以往往注重教师的学科专业化, 而疏于教职的专业化(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艺、教师专业道德, 尤其是后两者);单纯强调教师的实体品质(通常所谓的教师素质), 而疏忽其关系品质(诸如教师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生命质量)。要超越这种教师素质观, 就要跳出狭窄的视域, 站在新的高度, 秉持教师质量观。质量, 即一组固有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的程度。教师质量就是教师的一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等)要求的程度。教师的一些特性指的就是教师的基本素质等, “利益相关者” 主要指学生、社会、政府、用人单位以及教师自身等。教师质量的内容涵盖教师基本素质、关系质量、工作质量与生命质量。树立教师质量观, 首先可以承接教师素质观的“合理内核” , 又超越其局限性。教师质量观不是全盘否定教师素质观, 而是合理地扬弃后者。也就是说, 教师质量既包含教师的内在特性(教师素质), 又涵盖这些特性满足利益相关者要求(教师工作质量、生命质量);其次, 可以从结构取向过渡到功能取向。一直以来, 学界关于教师素质结构, 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有七素质说、六素质说、四素质说、三结构说、三系统说① , 还有五素质说② , 四维结构说③ , 等等。问题之症结在于以教师素质观剖析教师素质结构, 只能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就素质论素质, 会窄化我们的视域。若跳出素质之界, 立于质量之巅, 运思功能取向(利益相关者取向), 则会别有视界。与其单一地建构与教师匹配的所谓素质, 不如打造与利益相关者匹配的教师质量;再次, 可以细化教师发展指标。就层次而言, 可以有底线、中格与高标等指标, 底线指标是对新手型教师的要求, 是从业者基本的门槛, 中格指标是对熟练型教师的标准, 是基于最近发展区之悬格, 高标是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 是造就教育家的高格。就类型而言, 可以有认知、理解、应用、合作、参与、情意等。就教师关系而言, 也可细化若干指标, 如职业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学生家长关系等。
二、作为国家意志的教师质量观
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 教师质量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 高质量教师意味着高质量的教育。30 年前邓小平曾经讲到教师的质量与地位问题,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 关键在教师” , 因此要“尊重教师的劳动, 提高教师的质量” 。[ 2] 2007 年教师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 强调: “ 国家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好坏在于教师。”早在1986 年, 美国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就曾发表《国家为21 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报告,指出:“只有保留和造就最优秀的教师, 这个国家才能摆脱它所陷入的困境!” “只有教师, 也只有教师, 才是这场改革的希望。”[ 3]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也曾经说过: “教师是教育的心脏和灵魂。我们可以把所有的钱注入设施和教材, 但若没有好的教师, 这些投资是不会有结果的。我们的下一代接受的教育的素质, 有赖于我们的教师素质。没有我们的教师, 我们根本不可能有过去的成就, 我们未来的成就也得靠他们。”[ 4]可见, 教育质量问题的核心是教师质量, 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高质量的教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 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教师是创造未来的关键。高质量师资创造美好未来。这在澳大利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澳大利亚教育部长肯普曾指出, 教育是创造澳大利亚美好未来的关键。未来取决于能为现代高技术和信息经济发展做贡献的有教养的青年。要实现未来, 必须造高水平的学生, 并以强烈的期望、有序的工作和贡献以及任教于每个课堂的杰出的教师, 去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能把所有人变成具有一技之长的人。如果没有颇具资质、勤奋严谨和奉献精神的教师, 要想为澳大利亚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就将成为泡影。这一点被全澳所有州和领地的教育部长们所公认。为此, 他们通过了“阿德雷德宣言———21 世纪国家基础教育目标” 。这个目标支持寻求教育选择和满足教育渴望的多样性, 反映了澳大利亚所有青年要求获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5]
三、教师质量的内容
有学者提出教师质量构成的五个具体内容,即教师的文化质量、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质量和流动质量。[ 6] 本文提出教师质量内容包括生命质量、知识质量、教艺质量、关系质量、工作质量。生命质量。教育, 究其实质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 也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这种生命间的对接、交融、摄养, 也是人的生命之本性。[ 7] 没有教师生命的高质量, 就没有学生生命的高质量。没有教师的幸福, 学生的幸福是很难想象的。教师生命质量就是教师的快乐、幸福。教师生命质量的基础是物质生活,然后才是精神生活、职业生活。知识质量。这是指教师的专业水平, 是教师的学历、学位、职称等反映教师术业的可测质量。中等师范取消后, 教师已经完全高等教育化, 他们皆须接受高等专业教育。专业水准的高
低, 体现教师个体之间的质量。教艺质量。教艺质量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艺水准, 其中可测与不可测质量皆有。“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 其职务是一种手艺, 应当手到心到躬亲实行者。”[ 8] 教师应学习与掌握教育科学,懂得教育规律, 讲究教育方法。有学者将教师比喻为一支箭(“教师之箭喻”)隐含着教师艺术劳动的特性, 因为射箭本身可视为一种手艺, 一种技艺。关系质量。教师关系包括职业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学生家长关系、教师与其自身的关系。关系质量显现为教师关系和谐度。它通过教师人格表征, 后者包括教师品格、品质, 涵盖教师品德、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尤以教师品德为核心, 事关教师声誉、名誉、信誉。既有教师群体的职业精神, 又有教师个人的德性、职业态度。工作质量。这是教师的工作绩效, 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绩效。因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 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教师转化不过去, 其知识能力就反映不到教学效果上来。在这种情况下, 就如同一支供人欣赏的好箭, 射不出去或射不中的, 这箭又有何用呢?[ 9] 一个教师要将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单有知识能力是不够的,他必须懂得教育规律, 讲究教学方法。既有知识质量又有教艺质量的教师才算一把有用的好箭,才能“一箭中的” 。教师能“ 一箭中的” 就是教师高的工作质量。
知识产权声明 | 服务承诺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客服中心 | 充值中心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电子邮件:journals@188.com 备案号:辽ICP备14002692号-1 |